12月14日,國內各大財經媒體就國家外匯管理局擬推出人民幣期權交易進行了相關報道,引起市場的廣泛關注。此前,有媒體引述消息人士稱,國家外管局已經征求了部分銀行的看法,人民幣期權交易最快可能在兩個月內推出。在人民幣升值預期和嚴峻的通貨膨脹形勢下,人民幣期權交易的意義何在?南開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陳瑞華對此進行了專題解讀。
將使人民幣報價更加市場化
瀟湘晨報:人民幣期權是一種什么樣的金融工具? 陳瑞華:人民幣期權對于涉及外匯交易的專業(yè)人士并不是一個陌生的概念。早在2006年,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就在Globex電子交易系統(tǒng)上推出了人民幣外匯期貨、期權交易。目前,人民幣兌歐元、美元和日元等主要國際貨幣的期貨、期權交易都已實現(xiàn)。在這次全球金融危機之前,國家外管局曾在國內個別銀行試點推出人民幣期權交易,但后來因金融危機的爆發(fā)而暫停。應該說,外管局主導的人民幣期權交易在技術上已經處于接近成熟階段。如果此次能順利推出,也只是我國曾經中斷的金融衍生工具發(fā)展進程再次啟動而已。 作為一種金融衍生工具,人民幣期權是一種以人民幣為標的的匯率期權。人民幣期權購買者有權以一定的費用獲得在一定時刻或時期內按交易雙方約定的價格購買或出售一定數(shù)量人民幣的權利。人民幣期權有買權和賣權之分。持有人民幣買權者,如果交易日即期匯率高于協(xié)定匯率,就可以要求執(zhí)行期權,行使按照協(xié)定匯率買進該貨幣的權利;如果即期匯率低于協(xié)定匯率,則可以放棄執(zhí)行期權,而在外匯市場上按照相對低的即期匯率買進人民幣。如果持有人民幣賣權,就可以反其道而行之。 目前,我國銀行間外匯市場已推出人民幣遠期、掉期交易。此次重提人民幣期權交易,在很大程度上是考慮幫助商業(yè)銀行進行頭寸管理,使人民幣報價更加市場化,為商業(yè)銀行規(guī)避人民幣匯率風險提供更多選擇。
以匯率的自由浮動作為基礎
瀟湘晨報:推出人民幣期權,是不是意味著人民幣匯率改革將進一步深入下去?對人民幣的升值預期和國際化會產生什么影響? 陳瑞華:應該說,推出人民幣期權交易是大勢所趨。自2005年人民幣匯改以來,除全球金融危機期間的短暫停頓之外,人民幣匯率的市場化一直在向前推進。人民幣匯改的核心就是形成有效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目前,不僅CME推出人民幣期權交易,而且離岸人民幣交易業(yè)務也非;钴S。以人民幣為標的的系列金融衍生工具的設計主導權和定價權理應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這既是人民幣走向國際化的內在要求,也是利用人民幣衍生品定價工具爭取國家利益的必由之路。 顯然,推出人民幣期權是以人民幣匯率的自由浮動作為基礎的,因此人民幣匯率改革是前提。我們注意到,今年6月,人民幣二次匯改推動以來,人民幣匯率的波動區(qū)間進一步擴大,但是市場對人民幣升值形成一致預期,增加了匯改的復雜性。目前來看,人民幣遠期匯率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境外市場決定的,導致我國貨幣政策的制定和執(zhí)行都比較被動。推出人民幣期權,將有利于增加人民幣的匯率彈性,增加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的幾率,對人民幣利率的市場化改革和提高央行貨幣政策的有效性都大有幫助。 瀟湘晨報:推出人民幣期權,對實體經濟有影響嗎? 陳瑞華:有的。推出人民幣期權,不僅有利于我國銀行外匯交易市場的發(fā)展,而且對我國企業(yè)(尤其是外向型企業(yè))規(guī)避人民幣匯率波動風險。當然,認真地學習和運用這種金融衍生工具是企業(yè)有效避險的前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