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煤田地質電法勘探學術交流會日前在山西大同召開,中國科學院院士滕吉文等20多位國內知名專家學者,在與來自全國煤炭、冶金、地礦、水利、有色等行業(yè)的百余名地球物理工作者、礦山企業(yè)技術人員經過充分研討后認為,在我國煤炭開采進入“第二深度空間”的新階段,電法勘探技術將迎來新的發(fā)展契機。
據了解,電法勘探技術是尋找金屬、非金屬、煤炭、油氣等礦產和地下水資源的重要而有效的地球物理方法,實質是利用巖石和礦物(包括其中的流體)的電阻率不同,在地面測量地下不同深度地層介質電性差異,從而研究地下各層地質構造的方法。
與會學者認為,我國煤炭電法勘探技術經過近50年的發(fā)展壯大,目前已形成資料采集與處理、綜合解釋與分析、方法理論研究與軟件開發(fā)、儀器設計與開發(fā)制造等有一定水平和規(guī)模的專業(yè)隊伍,在普查找煤、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礦山礦井地質、災害地質、城市地質、環(huán)境地質等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特別是近年來地面電法勘探與井下電法超前探測技術相結合,在煤礦防治水方面、保障煤礦的安全生產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滕吉文等專家表示,我國與世界發(fā)達國家相比在能源結構上存在很大差異,在全球范圍內化石能源結構中多以石油為主體,而我國基于本土的優(yōu)勢資源和特點則以煤炭為主體。近年來,隨著對化石能源的需求日益大幅度的增加,使得煤炭資源的深層勘探,即第二深度空間(500~2000。恚┑目碧脚c開采成為必然趨勢,然而,開采過程中的難度亦隨之增大,尤其是隨之帶來的水、瓦斯、頂板塌落三大安全危害的嚴重性日益增加,這就為電法勘探技術發(fā)展帶來了新的發(fā)展契機,需要電法勘探從超前思維出發(fā),凝練創(chuàng)新,為我國煤炭工業(yè)拓展新的空間,為煤礦的安全生產做出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