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銀行高級副行長、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日前警告,世界經濟復蘇的基礎還異常脆弱,不排除再度陷入衰退的可能性。也就是說,世界經濟有陷入“W”型衰退或“雙底”衰退的可能。 林毅夫并不是近來發(fā)出這一警告的惟一經濟學家。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卡恩、美國全國經濟研究局總裁費爾德斯坦等知名人士近來也有類似研判。在當前全球經濟向好發(fā)展、樂觀情緒占據上風的情況下,這種警告正當其實。 在目前微妙情況下,究竟該如何認識世界經濟?怎樣才能做到既不失去信心又不掉以輕心?筆者認為,必須全面看待世界經濟走勢,卡恩近來的一句話或許就可作為注解,那就是當前經濟復蘇“強勁出乎意料,但疲軟也是事實”。 “強勁”,是指經濟復蘇勢頭要好于預期,尤其是與去年初的直線下滑相比。世界銀行最新發(fā)布的《2010年全球經濟展望》就指出,隨著一系列經濟刺激措施的實施,“危機最尖銳的階段已經過去,世界經濟正在復蘇進程中”,此前的信貸市場凍結、資本流動全面倒轉的極端情況已不復存在。 從數據來看,按IMF的預測,今年世界經濟可望增長3.1%,世行的預測則為2.7%,這都要大大好于去年的負增長。 但“疲軟”也是不爭的事實——不僅短期走強難度頗大,而且還風險重重。 首先,存在通脹風險。為應對這場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危機,各國政府都制定了龐大的開支計劃,各國利率都降至歷史罕見的地位,這促成了經濟的快速復蘇,但這也累積了惡性通脹的風險。 其次,存在驅動力不足的風險。在許多國家,增長是“政府驅動”刺激經濟的結果,個人消費并未有效激活,一旦政府不得已而開始實施“退出戰(zhàn)略”,經濟復蘇進程將可能缺乏驅動因素而出現逆轉。 再次,存在高失業(yè)風險。以美國為例,最近的失業(yè)率都維持在10%的高位,這成為奧巴馬支持率下滑的最重要原因。就經濟層面講,失業(yè)居高不下,勢必遏制消費,進而又損害經濟復蘇的努力。 此外,在許多國家,銀行的壞賬問題并沒有得到徹底解決,房地產市場的泡沫還未完全擠出,新的資產泡沫則開始顯現,迪拜的債務風波和希臘、墨西哥主權信用評級下調則提醒人們潛在的金融風險,這些都為經濟可持續(xù)復蘇帶來了變數。 林毅夫就指出,重建經濟和就業(yè)需要很多年的時間,“我們不能期待一夜之間就從這場深刻而痛苦的危機中恢復元氣。”美聯儲主席伯南克也警告,現在就斷言美國經濟已實現持久復蘇還為時尚早,而且,盡管經濟再次急劇下滑可能性很小,但“雙底”衰退的可能性尚不能排除。 所有這些問題,其實又都指向一個核心的因素,那就是實施“退出戰(zhàn)略”的時機。這是一個兩難問題。世界銀行報告認為,如果“退出戰(zhàn)略”實施過早,即在私人消費和投資尚未能有效成為經濟復蘇的推動力之前實施退出,經濟復蘇將可能因此而夭折。 按照推測,如果這樣,發(fā)展中國家今年經濟增幅將可能只有5.1%,2011年只有5.4%,一些國家則可能在“未來一個或幾個季度出現負增長”。雖然中國經濟不可能出現負增長,但其他國家二次探底,勢必也會拖累中國經濟的走勢。 但假如“退出戰(zhàn)略”過晚實施,風險同樣存在。世行就警告,如果不能及時實施“退出戰(zhàn)略”,屆時龐大的貨幣供應將導致全球經濟出現通脹,并形成新的資產泡沫,這隨即又會迫使一些國家采取貨幣緊縮政策,由此帶來的結果,“將是新的經濟衰退”。而在一些新興經濟體,“房地產市場和資本市場就已經產生泡沫”。 至于中國經濟是否已有泡沫,則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雖然一些經濟學家認為泡沫還不明顯,但世行《2010年全球經濟展望》報告的主要作者安德魯·伯恩斯就明確表示,中國經濟已顯現出“泡沫的信號”,“尤其是在房地產領域”。這或許也正值得我們有所警惕。 世界經濟的巨輪雖已駛離最危險的港灣,但用林毅夫的話說,目前仍航行在“未知的海域”。在經濟呈現向好發(fā)展的時候,包括中國在內的各國決策者理應保持堅定的信心,但更應保持清醒的頭腦,居安思危,防患未然,避免世界經濟真的滑向新的衰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