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 者:忻海 出版社:機械工業(yè)出版社 |
能贏巴菲特,遠超索羅斯,此人就是詹姆斯·西蒙斯。
有一組數據能證明他并非浪得虛名:管理赫赫有名的大獎章基金,自1988年成立以來,年均回報率高達38.5%,成為20年內最佳賺錢基金經理;在Alpha雜志2008年最賺錢對沖基金經理排行榜上,西蒙斯成為新的對沖之王;2008年,大獎章基金實現(xiàn)80%凈收益率,西蒙斯的個人身價比2007年增加1125億美元,《金融時報》稱他為全球最睿智的億萬富翁;1998~2008年,大獎章基金平均年收益率高達38.5%,遠遠超過巴菲特20%的平均年收益率。
盡管如此,西蒙斯屬于那種“墻內開花墻內香”、平時不顯山露水、背地里悶聲發(fā)大財的投資客。對此,在《解讀量化投資:西蒙斯用公式打敗市場的故事》一書中,作者忻海杜撰的一個段子描述得很傳神、也很到位。
說某一天,三個白胡子老頭兒站在北京首都機場的候機樓里,為他們中哪一個最牛爭吵不休,后來他們決定請機場書店的售貨員評判。售貨員是個川妹子。第一個老頭兒還沒來得及自報家門。川妹子就把他打斷了:“您最牛!”邊說邊從書架上取下十四五本書。每本書的封面都是這個老頭兒。此人正是“金融大鱷”喬治·索羅斯。第二個老頭兒往前一站,川妹子倒吸一口冷氣,對前一個老頭兒說:“對不起,老索,您輸了!鞭D過頭來對著第二個老頭兒豎起拇指說:“老巴,您最牛!”她順手一指金融投資的書架,上面有一半書的封面都有這個老頭兒的照片。不用說,他就是鼎鼎大名的“股神”沃倫·巴菲特。第三個老頭兒慢悠悠地走過來,川妹子問:“您是哪一位?”老頭兒不亢不卑地笑著回答:“我叫西蒙斯!贝米右荒樏H弧N髅伤褂盅a充了兩句(關于他領導的基金公司的業(yè)績、收入等,在此不表,略去500大字……)。川妹子說:“您贏了,您最牛!”她對另外兩個老頭兒說:“老巴、老索,實在對不起!
等這三個離開以后,川妹子又把金融投資書架仔細翻了一遍,關于這個“席夢思”(川妹子不知西蒙斯為何人,聽發(fā)音像是“席夢思”)的書,一本都沒有。這確實是一個很耐人尋味的現(xiàn)象,正如同樣身為圈內人的忻海在自序中寫道:“雖說他的投資戰(zhàn)績遠遠好于索羅斯和巴菲特,但是知道他和他的基金的人卻不多,就連業(yè)內人士也是如此。”個中緣由究竟是為什么呢?事實上,這等于為忻海創(chuàng)造了一個寫作的契機和動機——如他所說,《解讀量化投資》試圖通過介紹量化基金行業(yè)里綽號為“埃爾維斯”的詹姆斯·西蒙斯和他的復興技術公司以及大獎章基金,透視這個行業(yè)的秘密和行業(yè)內形形色色的人物……
忻海提出,按照決策方式的不同,投資可以分為判斷型和量化型兩類。前者是指根據各種信息以及個人過去的經驗來確定買賣什么、交易多少、以什么價格執(zhí)行、何時退場。用廣大股民熟悉的行話來說,就是基本面、政策面、市場面、技術面等。而人們熟知、并將其理論奉為圭臬的索羅斯、巴菲特、彼得·林奇等人,他們大多屬于判斷型的投資者。量化型投資則是將投資思想通過具體指標、參數的設計體現(xiàn)在數學模型中,并據此對市場進行不帶任何主觀情緒的跟蹤分析,借助于計算機強大的數據處理能力來選擇投資(包括個股、數量、價位、時機),以保證在控制風險的前提下實現(xiàn)收益最大化。西蒙斯正是該投資方法的典型代表,但他不是唯一使用量化型投資的人。當年,一個叫約翰·麥奎恩的人他就是將量化投資走向應用的第一人;而巴爾·羅森伯格則被認為是將量化投資革命引向成功的領導人。
在投資家之外,西蒙斯的另外一個身份是數學家。在數學研究領域,他更是個天才、偉大的學者。他曾和著名華裔科學家陳省身共同創(chuàng)立了著名的Chern-Simons定律,獲得過全美數學界的最高榮譽,任教于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大學。從某種意義上而言,是數學讓西蒙斯成為了無往不勝、有著驚人業(yè)績的“最賺錢基金經理”,也是這個學科讓大多數人只能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對著西蒙斯的手法,望洋興嘆、望塵莫及,被齊刷刷地擋在量化投資的高門檻之外。身為數學家,西蒙斯懂得運氣只有1/2的成功概率,要戰(zhàn)勝市場必須以周密而準確的計算為基礎。與此同時,他喜歡被稱為“模型先生”,
因為在他看來,“模型的最大優(yōu)勢在于可以降低風險。而依靠個人判斷選股,你可能一夜暴富,也可能在第二天又輸得精光!睋f,在他掌管的復興科技公司里,有超過三分之一的雇員擁有數學、統(tǒng)計學和自然科學的博士學位,而來自商學院的畢業(yè)生則一個都沒有。
不依靠華爾街的經濟學家和分析師,西蒙斯照樣為投資人創(chuàng)造了驚人的回報。事實上,西蒙斯把模型保護得越神秘,就越發(fā)引起公眾的興趣和注意,人們都在琢磨,西蒙斯的葫蘆里到底賣的是什么藥——當然了,除了他本人,誰都不知道。不過,有一點值得注意,近些年像西蒙斯那樣的量化投資在中國悄然興起、相應的理財產品也林林種種、層出不窮。這里便涉及到一個問題,即量化投資是否適合中國?量化模型又是否經得起市場考驗?
這些在忻海的書中都沒有現(xiàn)成答案,甚至立連最價值連城的西蒙斯公式忻海都沒有寫出來——用忻海的話來說,如果他知道這個選股公式,他也就不寫書了,因為他就是“西蒙斯第二”詹姆斯·忻海。不過,這倒可以為我們留下一系列想像的空間。有人說,量化投資適合在中國市場的應用更顯優(yōu)勢,因為與海外成熟市場相比,中國A股市場的發(fā)展歷史較短,投資理念還不夠成熟,相應地留給主動投資發(fā)掘市場的潛力和空間也更大。也有人說,量化投資在中國還太顯稚嫩,且不說動不動出臺的政策面上的“黑天鵝”事件會降低模型的準確率,而且中國基金經理的專業(yè)操守、業(yè)務能力、投資理念等與西蒙斯一流存在巨大差距,所以量化投資前路漫漫、任重道遠。特別提醒,持不同意見的兩派,前者為主推量化基金產品的公司,后者為同是股民的本人。管誰信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