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市場經濟理論和實踐已經證明,市場不是萬能的。由于信息不對稱、逆向選擇、交易成本等原因,市場經常失靈。政府是提供公共產品的部門,正是由于市場存在種種缺陷,使得政府政策成為調整和校正市場行為的重要工具。金融市場的一個重要特性是,金融資源經常在膨脹、流動性過剩和萎縮、流動性突然消失導致市場崩盤之間轉換,無論哪種狀態(tài),都會給經濟造成較大傷害,因此維持金融穩(wěn)定必然成為經濟政策的重點關注對象。
政府救助市場是國家干預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以經濟大蕭條后期的美國為例,羅斯福總統(tǒng)在1933年3月4日發(fā)表就職演說稱,“我們唯一的恐懼就是恐懼本身”。其后在短短3個月時間里,連續(xù)發(fā)布了16條重要的經濟振興法案,其中僅涉及金融領域的有8條之多,如著名的《1933年銀行法案》、《聯邦證券法案》和宣布廢棄金本位制就是這個期間的決定。羅斯?偨y(tǒng)重拳出擊,1929年以來的大蕭條籠罩在人們頭上的恐慌和經濟衰退的陰霾一掃而空,金融機構和銀行環(huán)境得到明顯改善,人民看到了新生活的希望。羅斯?偨y(tǒng)在很短時間里直接推動連續(xù)出臺重要政策,成為美國政府救助市場史上重要里程碑,史稱“百日新政”。 就金融市場而言,政府救助也是市場穩(wěn)定運行的重要保障。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期間,香港政府在中央政府支持下果斷采取一系列措施,擊退國際投機者對香港貨幣金融體系的攻擊,保障了金融穩(wěn)定;反觀危機期間甚少采取政策干預的國家和地區(qū)則損失慘重。2007年以來的次貸危機中,美國與日本、英國、歐盟等國家和地區(qū),通過諸如流動性對金融市場穩(wěn)定采取了干預。今年7月,石油期貨價格暴漲直接威脅到美國普通消費者,美國政府有關方面向金融投機者傳遞信息,抑制投機,使得國際通貨膨脹壓力得到緩解。 當前,我國經濟體制正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縱深方面發(fā)展。經濟轉軌和過渡階段,對市場的特性有一個逐漸認識的過程,特別是政府調控市場的技術手段和藝術還有一個學習、運用,逐漸成熟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不同意見、不同力量的博弈。在促進并校正市場發(fā)展過程中,我國政府政策曾經對糧價、棉花(資訊,行情)價格進行過干預,在干預過程中甚至出現過“松時放、緊時收”和“賤賣貴買”等現象。近年來我國大宗消耗的鐵礦石等進口價格,也出現了這樣的影子。這些現象,一方面說明市場發(fā)展與政策干預相伴而生;另一方面也說明我國經濟政策對象,正逐漸由封閉融入全球資本和要素價格劇烈變化的環(huán)境,外部環(huán)境對政策干預的力度起反作用力,一定程度上會使得政策效果弱化甚至消失。政策干預要掌握好“對癥下藥”、力度足夠和選擇時機三個要素。 我國資本市場也是在“放松管制——糾正完善”這種螺旋往復中發(fā)展的。當前,我國金融資本市場的結構已經發(fā)生了很大變化,我國A股有效賬戶數已經超過1億戶,大量的普通投資者已經成為資本市場的中堅力量。今年是改革開放三十周年,三十年來經濟高速發(fā)展的成果應當在股市這張經濟晴雨表上得到體現。 縱觀歷史,可以看到,盡管人類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中處于和平、和諧發(fā)展的時期,但是人類的科技競爭、經濟競爭和金融競爭乃至貨幣競爭一刻也未停止。資本市場在構建本國產業(yè)競爭力的金融基礎方面,發(fā)揮著一國戰(zhàn)略作用。20世紀末期美國在資本市場體系下支持發(fā)展信息產業(yè),取得了對比日本在銀行業(yè)體系下支持發(fā)展制造業(yè)的絕對優(yōu)勢,這個例子極其雄辯地證明,金融市場發(fā)展思路已經成為實現一個國家全球戰(zhàn)略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點對我國有顯而易見的意義。 近兩年來,美國資本市場受到房地產和次級債券(資訊,行情)抵押貸款危機的影響,金融市場和經濟恢復可能需要一段較長的時間。跟蹤觀察美國次貸危機以來采取的政策組合可以發(fā)現,美國力圖保持金融體系完全穩(wěn)定,挽救其全球金融市場核心地位。次貸危機以來,世界主要經濟體輪番進行了較大力度的政策干預,國別間的金融救助政策存在相互傳遞效應。資本市場是現代金融市場的核心,2008年以來我國證券市場跌幅居全球主要經濟體之首,在全球主要國家紛紛救助市場環(huán)境下,我國需要采取相應措施。 總之,我們迫切需要“不泥古、不泥外、不泥成制”,吸收經驗教訓,抓住歷史機遇,以關注金融市場整體運行穩(wěn)定安全為核心,重新反思股權改革路徑與方法,重新審視對金融市場穩(wěn)定發(fā)展的政策支持力度,積極推進資本市場國際化路徑,改善我國金融市場服務環(huán)境。以極大的勇氣和決心,以全球競爭眼光和歷史責任感,深入推進我國金融市場機制建設,推進建設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金融市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