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2007-03-21 作者:陳子建 來源:北京商報 |
|
|
不知不覺間,中石油在北京地區(qū)的降價行動已經悄然進行了10天有余。各方對此的反應也已經開始逐漸平靜。 就在昨天,從中石油傳來消息,2006年該公司的經營利潤高達人民幣1980億元(凈利潤1422億元人民幣)。這與中石油2006年凈賺人民幣807億元的半年報相比,數(shù)字更加搶人眼球。而曾一時間被爭論壟斷石化企業(yè)是否要讓利于消費者的傳言,也似乎應該隨之煙消云散了。 其實這并不難解釋。就如同家長喜歡孩子考高分一樣,漂亮的成績單已經成為國有壟斷行業(yè)市場化改革進程中的一個極端。在國有資本絕對控股的大前提之下,對上市后的國有企業(yè)公司而言,股價就理所當然成為了考核經理人績效最為直接的評價標準。為此,高利潤、高派現(xiàn)幾乎成為了這些公司惟一的追求。 按照《經濟學原理》“壟斷者的利益顯然不是在于把供給和需求調節(jié)得使他出售商品所能取得的售價恰夠補償它的生產費用,而是在于把它們調節(jié)得能夠給他提供最大可能的純收入總額! 與之相呼應的是,在國內成品油經歷著半年調整一次的慢動作之時,國際原油價格雖有小幅波動,但卻一直沒有脫離下跌的趨勢。就在國內消費者苦等發(fā)改委下一次調價的時候,石化霸主們已經悄然賺了個盆滿缽滿。中國目前的國內成品油價格機制基本形成于2001年!斑@個價格形成機制遵循了與國際石油市場接軌的基本原則,但總體來看還只是被動接軌,并且存在滯后性,還無法真正反映國內供求狀況!眹鴦赵喊l(fā)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副主任鄧郁松稱。 不過,盛傳即將公布的新成品油價格機制卻遲遲不見蹤影。近期中國消費者對中國油價與國際接軌的期待,從未像現(xiàn)在這樣熱情高漲。但相比之下,石化企業(yè)的熱心卻明顯不足。 在網絡的一項民意調查中,有近7成的網民認為油價下調對生活影響非常大。而超過8成的網民認為油價還有繼續(xù)大幅度下調的空間。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