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不能開戶炒股了”,為了防范市場風險和加強投資者教育,國信證券南京洪武路營業(yè)部近期制定了一條規(guī)定,從本周起,特別關(guān)注“年齡在50歲以上、下崗人員、在校學(xué)生、貸款炒股者”四類投資者的開戶請求,加強對上述人群的風險提示,勸其投資風險相對較小的投資品種,執(zhí)意要開戶將不能享受免費開戶等優(yōu)惠。同時,南京其他一些證券公司也開始婉拒老年人等四類人開戶,加強風險提示。(5月25日《競報》)
按照常理,券商的收益來自股民,開戶的股民數(shù)量自然也就與券商的效益有著直接的正比關(guān)系,如此說來,股市越紅火,開戶的股民越多,自然是券商最喜聞樂見并極力促成的,然而上述新聞中的這家券商,居然不顧自家的收益,反而考慮客戶的風險,券商以這種“不求利己,但求利人”的方式來完成投資者的風險教育,恐怕少不了會引來不少“叫好”之聲。 不過,這樣一種方式,看似將客戶的風險置于券商自身利益之上,似乎盡顯券商“客戶第一、利潤第二”的良好經(jīng)營風范,但其中卻依舊不乏值得商榷之處。 首先,這“股市有風險,入市請謹慎”的道理早已宣傳得讓人耳朵起繭,相信這四類被券商視為“抗風險能力弱”的群體,也不會毫不知曉。入市可能獲取高收益,但卻必須同時承擔高風險,想必也是包括上述四大群體在內(nèi)的每個開戶炒股者都已做好的心理準備。從這個意義上說,券商將四類人劃歸“抗風險能力弱”的群體的依據(jù)何在倒是值得質(zhì)疑,事實上,心理素質(zhì)差、抗風險能力弱的人可能確實存在,但卻不能以年齡、身份作為鑒別手段。誰敢說一位久經(jīng)股市的老人在抗風險能力上就必定不如一位初涉股海的年輕人呢?
其次,拒絕“50歲以上老年人”開戶,看似為他人著想的善舉,但是,這些老年人作為心智健全的成年人,你券商憑什么越俎代庖地否定他們并替他們做主呢?股市是否真有風險,恐怕自以為高明的券商也未必就是明眼人,如果老人們準備投資的股票未遇風險,反而乘風破浪,券商是否愿意支付老人們應(yīng)得的收益呢?股市作為公眾的一種投資渠道,當然沒有道理向老年人等群體關(guān)閉,某種程度上,稱之為對老年人投資權(quán)的侵犯,并引發(fā)社會不公恐怕也并不為過吧。 “投資者風險教育”當然是券商的責任,但是這個責任可以有千萬種渠道去履行,拒絕特定群體開戶,恐怕并不是什么高招,也并非什么善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