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東省教育廳通報批評了違反禁令搞高考成績排名的3個市教育局和10所學校。這些地方和學校之所以無視禁令,關鍵是習慣了像各地以往抓GDP一樣抓教育,難以走出教育誤區(qū)。 今年高考前,山東省有關部門曾發(fā)出通知,嚴禁用高考成績排名,嚴禁以任何形式對高考成績好的單位和個人進行獎勵。山東從2007年開始大力推行素質教育,截至目前,全省已有11所學校被撤銷省級規(guī)范化學校稱號,17所學校被通報批評,2所學校被暫停招生,3名校長被免職,22名校長、2名縣教育局負責人受到行政處分。即使這樣,仍有不少地方和學校沒有“及格”,可見慣性思維和行為多么頑固。 淡化高考成績,有助于減輕地方和學校在升學率方面的壓力。一些地方和學校無視省政府禁令,仍然大搞高考成績排名,主要是不正確的教育政績觀在作怪。近年來,一些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門不是以人人成才為目標,而是以出狀元、出高分為榮耀,層層下達升學指標,以考分定獎懲,導致學校教學一律向分數(shù)看齊,考試風愈演愈烈,老師叫累,學生叫苦。 以分數(shù)為標尺來考核、評價一個地方、一所學校、一位老師的工作,其片面性不言自明。學生是活生生的人,學生的品質、個性、特長絕不是一個冷冰冰的分數(shù)所能涵蓋的。對一個地方、一所學校來說,出幾個高分狀元,絕不代表教育水平高;與之相比,轉化了多少后進學生,開設了多少課程,是否使學生得到全面發(fā)展,才是更科學更重要的衡量教學成績的指標。 要從抓“教育GDP”的思維轉變到素質教育軌道上來,絕非一日之功。把促進素質教育的各項舉措持之以恒地執(zhí)行到底,除了對違規(guī)學校予以嚴懲,還需要盡快建立科學完善的評價體系,引導地方和學校從拼分數(shù)向拼育人轉變,把推行素質教育當作自覺行動。什么時候地方和學校不再熱衷于按分數(shù)排名了,素質教育就真正落實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