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只有5000萬人參與的股市而言,涉及13億人的房市自然更受政府“偏愛”,股市的救市是“只說不做”,而房市的救市是“只做不說”。車市降了一個購置稅就震動整個產業(yè),房市這邊降息降稅動靜不斷,房價還是跟股價一樣萎靡。
有人戲言,當前中國是房地產綁架了投資,投資綁架了增長。據統(tǒng)計,房地產對GDP增長的總貢獻率由1998年的15.03%上升為2007年的27.49%,平均達到了21.76%。單看直接貢獻,房地產開發(fā)投資占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也接近了20%,占GDP的比重接近了10%,個別地區(qū)的比重更高,北京的房地產開發(fā)投資比重占了固定資產總投資的50%以上。 許多呼喚救市的人幻想著房地產的財富效應,認為房地產價格上升會帶來邊際消費傾向的提高,但許多實證分析表明,中國的房地產市場并不存在明顯的正財富效應。 由于缺乏針對低收入群體的住房保障制度,房地產價格的上漲只能使財富向消費傾向低的少數富人手中集中,他們很少將房地產增值的部分化為消費。而且,中國與美國不同,美國居民消費增長的70%依賴于房地產增值的財富效應,但我國房地產市場與金融市場之間的有效銜接不足,而且大都是自住需求,這決定了房地產資產價格波動的收益難以變現,削弱了房地產市場的財富效應。 希望房地產行業(yè)既擴大內需又拉動消費是不現實的。任何投資都要面對最終消費,生產和消費脫節(jié),價格就要調整,目前房地產市場從量價齊降過渡到了量升價降的階段,就表明現在開發(fā)商正在通過降價促銷加大供給而消費需求仍然疲弱,任志強不也是一邊喊著不降價一邊旗下樓盤卻悄悄打折嗎?任何商品都是消費者掌握著最終話語權,“買房就是愛國”式的口號只是“供給誘導需求”的拙劣手段。 2008年中國的社會消費品零售額突破了10萬億,同比增長了21.9%,創(chuàng)下了10年新高,某種程度上就從側面證明了房價下跌對居民消費的正向刺激作用。拿房地產要挾中國經濟是一個似是而非的理由,更何況GDP已經與居民收入脫節(jié)了,讓它回落一下以民為本會更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