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塑令"終于開始推行了。盡管這一政策著眼于環(huán)保大局,且符合國際潮流,但自其誕生以來,遭遇的爭議幾乎沒有消停過。我注意到,有關質(zhì)疑大抵集中在兩方面:一是價格問題;另一個是塑料袋的厚薄問題——厚度低于0.025毫米不得生產(chǎn)銷售,為何加厚0.001毫米以上就可以呢?這個精確度實在不好把握。
厚薄問題委實太專業(yè),非我等普通公眾所能有效討論。這里重點提一提價格問題。消費者最擔心的,也正是塑料袋實行有償提供政策以后,其售價會不會太高。有關部門顯然已充分注意到這一點,譬如,物價部門早就放出話來,稱要嚴防商家高價售袋,同時又要防止低于成本價出售。由于沒有統(tǒng)一標準,現(xiàn)實中塑料袋的定價顯得有些雜亂無章。例如,《廣州日報》6月1日報道說,廣東省內(nèi)各大超市塑料袋價格相差懸殊,最貴的2元/個,最便宜的僅0.1元/個,價格相差20倍。消費者對高收費很有意見——比起免費時代,莫說一個塑料袋賣2元,就是賣2分錢人們也會覺得不爽。 我認為,"限塑令"一個重要的先天性不足恰恰就在于定價問題。想不通為什么不允許塑料袋賣高價,既然限塑促環(huán)保,那就應當提高塑料袋反復利用的幾率。一般來說,一個塑料袋賣一毛錢就算超過成本了,但這樣的售價跟免費的區(qū)別并不大,遠不足以達到鼓勵重復利用的目的。消費心理學中有個簡單的定律:越貴的商品,更換的幾率越低。將這個商品置換成塑料袋,可得出這樣的結論:塑料袋賣得貴,消費者自然就不會頻繁更換,若賣得太便宜,經(jīng)常更換也無妨,誰有那么多閑工夫老將一兩毛錢的塑料袋帶身上去購物? 也許有人會說,商品定價是市場行為,政府不宜干預。但這解釋不了限塑問題——既然政府可以要求市場不得免費提供塑料袋,為什么就不能給塑料袋定價?政府在限塑問題上所遵循的無疑是"經(jīng)濟杠桿"手段,即以貌似不合理的政策達到合理的資源配置。既然限塑是環(huán)境保護的大勢所趨,為什么不把這個事情干好? 歐洲的"限塑令"是目前推行得最早與最好的地區(qū),看看歐洲各國的塑料袋價格政策如何:德國塑料袋根據(jù)大小來收費,最高價格為0.5歐元左右,相當于人民幣4.5元以上;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每個一次性塑料袋向顧客收取0.3歐元的費用,相當于人民幣3元左右。 事實上,提高塑料袋售價不僅有利于環(huán)保政策的推行,而且對消費者也是有利的。因為提高售價會促使消費者節(jié)約用袋,降低其消費成本——長期購買便宜塑料袋會導致消費麻木,對累積起來的開支失去警覺;同時環(huán)境的改善,既是公民責任,也是有益民生的公共事業(yè)。可見,適當調(diào)高塑料袋定價并基本統(tǒng)一售價,鼓勵環(huán)保購物袋低價出售,都是"限塑令"應充分考慮的選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