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全球經濟危機的利空開始逐漸淡化,但寬松貨幣政策商品市場影響剛剛開始。對國內而言,由于人民幣快速升值,使得不少已處高位的商品面臨更大回調風險。
人民幣升值是老生常談的問題。美、歐、日等國不謀而合地持續(xù)向人民幣匯率施壓,繼1月13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首次突破6.6后,上周連續(xù)4個交易日刷新匯改以來的最高紀錄,25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再刷紀錄新高至6.5881。本幣如此快速的升值,理論上說降低了國內商品相對于外盤商品的標價,但實際上升值吸引了更多的熱錢流入,在貿易品仍是外生定價機制作用下,升值反而給國內大宗商品價格飆升增加了籌碼。按照近期價格粗略估算,國內銅和橡膠的現(xiàn)貨價毛利潤率已遠超100%,而白糖、棉花、大豆和螺紋鋼初步測算的毛利潤率也都在10%以上,它們已當之無愧地成為了今天的高價商品。
一方面,人民幣升值降低了國內商品的競爭力,間接地提高了國外商品的競爭力,有利于進口而不利于出口。人民幣升值有利于提升中國企業(yè)的進口需求,這將極大地提振中國需求影響力較大(諸如倫銅)的外盤商品。從2005年人民幣匯改以來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看,LME三月期銅收盤價和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的正相關性達到了75%以上,1月20日,人民幣匯率相比去年12月20日升值約1.3%,同一時間LME三月期銅收盤價從9201美元上漲至9355美元,漲幅為1.67%。然而,人民幣升值令國內大宗商品的人民幣標價趨于下降,部分抵消了外盤商品漲價對內盤的拉動作用,何況升值還不利于出口,降低了國內商品的需求,從這個角度看,本幣升值有助于抑制國內價格的過快上漲。
另一方面,人民幣加息預期有增無減、國際化趨勢日益明顯和賺了錢換匯的交易成本大幅下降,這一切關于人民幣安全投資的收益不斷上升的預期,都會強化市場吸收人民幣籌碼的動機,此時人民幣大幅升值給游資創(chuàng)造了進來套匯的絕好機會,這將進一步助漲資本市場的泡沫和推高商品的價格。熱錢進場追求的是高收益,目前樓市監(jiān)管力度加強增加了資金進場交易的成本,一些處于價格低位且數(shù)量有限的大宗商品成為了游資瘋狂追捧的對象,而且確實會產生物以稀為貴的價格效應,早進場就可以通過高價格從高儲蓄的人群手中賺到他們剛性需求所帶來的豐厚利潤。例如,從去年12月20日到今年1月20日,上海長江現(xiàn)貨銅報價從68100元上漲至71025元,漲幅近4.3%,南寧白糖現(xiàn)貨價上漲1.8%,大豆現(xiàn)貨價格漲幅超過4%。
最后,中國的貿易結構決定了我們出口減少的同時進口也會隨之減少,美國的消費方式和投資方式不改變,單純依靠行政手段壓迫人民幣升值無法從實質上改變中美貿易逆差的格局,反而會推高商品的價格。中國沒有定價權,許多進口商品都是在賣方壟斷的市場結構下進行貿易的,人民幣升值反而給出一個中國需要購買的信號,讓壟斷賣方更加有恃無恐,人民幣升值20%,澳大利亞的鐵礦石漲了200%。
現(xiàn)貨市場接力漲價,期貨市場上同樣水漲船高。繼不久前白糖、棉花一路高歌挺進創(chuàng)下歷史新高后,近日上期所橡膠主力在外盤原油的提振下更是強勢上破4萬整數(shù)關口,連此前橫盤歷時一年多的螺紋鋼期貨主力也在原料價格不斷攀升和現(xiàn)貨價高企的支撐下破位步入上行通道中,直逼5000元關口。
需要當心的是,人民幣升值所帶來的閑余資金和海外游資流入引起的流動性泛濫成為當前大宗商品漲價的推手,價格外生的貿易結構又進一步助漲了高價格,基于中國的實體、虛擬經濟體制還不十分健全,人民幣還不具備大幅升值的宏微觀基礎,在這樣的條件下高位追逐大宗商品,必須將防范風險置于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