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歐洲主權債務問題再次成為匯市熱點,三大評級公司先是對希臘發(fā)動聯(lián)合圍剿,進而將葡萄牙也列為此輪降級的重點考察對象,眾多專家與媒體也再一次拋出了“歐元崩潰”或“歐元解體”之類的大膽預測,歐元匯率隨之暴跌。 仔細算來,歐洲主權債務問題共出現(xiàn)過三波較為劇烈的炒作高潮,從中不難發(fā)現(xiàn),債務問題雖然存在,但本質上它只是大國博弈的工具,而非博弈的目的。 第一波高潮爆發(fā)于2009年底至2010年5月。當時由于美聯(lián)儲大舉量化寬松,長期通脹風險大增,在充裕資金大幅推高大宗商品價格的同時,全世界對通貨膨脹的憂慮日益加深,美國國債收益率大幅上揚。2009年美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從2.2%左右快速飆升了160個基點,達到3.8%左右,已經與雷曼倒閉前的水平基本相當,并仍有繼續(xù)上升的勢頭。 美國的國債收益率是市場收益率的基礎,國債收益率的上揚不僅直接影響政府融資成本,更嚴重的是直接提高了整個美國市場收益率,進而增大美國個人和企業(yè)的借貸成本,這對經濟復蘇步履維艱的美國來說絕對不是個好消息。就在這種情況下,三大評級公司突然聯(lián)手對希臘發(fā)動攻擊,大炒希臘主權債務問題,進而將事態(tài)擴散至葡萄牙、愛爾蘭等其他高負債國,全面引爆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直至歐盟出臺7500億歐元的一攬子穩(wěn)定方案,第一波炒作高潮才逐漸平息。第一波債務危機炒作高潮的直接后果是,在避險資金的追逐下,美元一路飆升,同時美國國債收益率大跌,2010年一度跌至2.4%左右。 第二波爆發(fā)于2010年11月至2011年1月,即美聯(lián)儲正式宣布QE2啟動之后。11月3日,美聯(lián)儲宣布6000億國債購買計劃,立即招致世界異口同聲地口誅筆伐。而當時歐元對美元已經從2010年6月初1.19的低位大幅攀升了18%,達到1.42附近。但時隔僅僅一天,11月5日,以愛爾蘭債務問題為導火索,沉寂了長達5個月的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再次被美國媒體率先引爆,很快愛爾蘭債信評級再次被下調,而歐元也在隨后的兩個月里大跌9%。借助第二波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的炒作,世界的目光再次被成功地從美國以鄰為壑的貨幣政策上轉移開去。 第三波就是目前的這輪炒作高潮,而這正好趕在歐元對美元沖擊1.50,美國政府計劃提高14.3萬億法定國債余額上限的關鍵時期。美國財政部認為,至少需要將目前的國債余額上限提高約2萬億美元,才能保證政府正常運轉至總統(tǒng)大選。但美國政府的高額赤字遭到國內外的諸多抨擊,政府壓力很大。 就在這關鍵時刻,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再次掀起高潮,這一次的重點還是希臘,順便也捎上了正在尋求歐盟援助的葡萄牙。這一輪爆炒的結果和前兩輪如出一轍,美元反彈加美國國債收益率下滑。市場的表現(xiàn)毫無疑問地幫助了美國政府,既然市場沒有拋棄美元,美國國債也照舊受到追捧,那么提高國債上限自然壓力就小得多了。 不難發(fā)現(xiàn),雖然從2009年底希臘爆發(fā)債務問題以來,歐洲各個高負債的債務問題始終在不斷地惡化之中,但是每一輪輿論炒作的高潮都“恰好”爆發(fā)于美國當局面臨巨大政治、經濟壓力之時,而且新聞輿論的炒作中始終在刻意淡化美國同樣嚴重的債務問題。在美國平安無事的時候,市場輿論就會選擇性地將歐洲主權債務危機遺忘。這種反復出現(xiàn)的怪異現(xiàn)象卻不得不令人深思。這所謂的危機有多少是真正的危機,又有多少是大國博弈的棋局。 如此看來,如果將希臘等國看作大國博弈的棋子,那么就不必過于擔心目前這一輪債務危機的炒作,當美國渡過目前的難關,歐元自然會重回升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