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日起施行的《國務院關于修改〈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條例〉的決定》對《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條例》進行修改,標志著中國正式向外資保險公司開放交強險。分析認為,外資財險公司可以借此進入中國車險這一廣闊市場,提升自身的保費增長空間,“鯰魚效應”帶來的服務水平改善也將利好消費者;但外資公司受限于渠道網絡等因素,短期內不會對國內車險市場格局造成較大沖擊。 交強險全稱是“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是指由保險公司對被保險機動車發(fā)生道路交通事故造成受害人(不包括本車人員和被保險人)的人身傷亡、財產損失,在責任限額內予以賠償的強制性責任保險,自2006年正式實行。這是中國內地首個由國家法律規(guī)定實施的強制保險制度。由于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時未承諾允許外資公司經營強制保險業(yè)務,外資公司一直被擋在交強險業(yè)務的門外。據悉,目前在華外資財險公司有21家。由于交強險業(yè)務一直未放開,目前只有少數幾家經營商業(yè)車險業(yè)務。 實際上,交強險自實施以來的運營情況并不容樂觀。2011年8月,保監(jiān)會公布的交強險第四份年報顯示,2010年33家產險公司經營交強險,經營虧損高達72億元。如果撇開投資收益不談,僅已披露的交強險承保虧損就累計高達近200億元。交強險業(yè)務既虧損得如此嚴重,為什么外資公司對此覬覦良久?業(yè)內人士道出了其中“玄機”:“所謂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外資財險公司更多的是看重商業(yè)車險這塊蛋糕;做了交強險之后可以做其他車險,而商業(yè)車險才是外資財險公司的主要意圖所在! 事實上,占產險市場規(guī)模約七成的車險,一直是產險公司最大的業(yè)務收入和利潤來源。首都經貿大學保險系教授庹國柱表示,對外資保險公司來說,如果不做車險,永遠只在一個有局限的市場;一旦車險放開去做,外資公司的保費收入一定會有提升空間。盡管交強險是虧損的,但交強險與商業(yè)車險聯(lián)系起來,是車險業(yè)務的重要盈利來源,“把他們捆綁在一起實際上保險公司是賺錢的”。 保監(jiān)會的統(tǒng)計數據顯示,2011年中國財產險業(yè)務受益于商業(yè)車險的持續(xù)“給力”,全年保費收入約4618億元,同比增長18.5%,保費增速和盈利能力均達歷史高點。但交強險承保的受限,直接影響了外資財險公司的發(fā)展規(guī)模。保監(jiān)會數據顯示,截至去年末,外資財險公司保費收入為52億元,僅占全部財險公司保費收入的1.1%。 在這種背景下,就不難理解為什么受訪的多家外資保險公司都表示,正在做多方準備,試水交強險市場。 在利好外資保險機構的同時,交強險的開放對于中資保險機構而言,也將是一個嚴峻的考驗。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新競爭者的加入勢必會引發(fā)市場份額的瓜分。對此,豐泰保險(亞洲)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副總經理袁穎暉分析稱,外資險企不會在中國車險市場上盲目追逐份額,可能采取的策略是開拓、深耕細分市場,進行差異化競爭。外資還可以帶來好的核保思路、定價工具以及反欺詐等方面的理賠管理經驗,還可以交流并豐富數據庫。 北京工商大學保險學系主任王緒瑾表示,交強險對外資放開,不會對市場格局產生較大影響。因為產險的銷售主要看渠道和網絡,外資保險公司網點較少,網點布局很難在短時間快速增加,承保能力有限。從這個角度來說,目前市場上的龍頭保險公司如人保、平安、太保等由于具備強大的營銷和服務網絡,基本上不會受到影響,但是中小公司或將受到較大沖擊。 此外,在中資險企長期獨霸車險市場的情況下,“理賠難”一直備受廣大車主詬病。在缺乏有效競爭的市場環(huán)境下,保險公司缺乏提高服務質量和加強產品創(chuàng)新的動力與壓力。 庹國柱認為,交強險市場引入外資公司后,“鯰魚效應”勢必會加劇競爭,從而提升整體服務水平。盡管交強險的價格是固定的,但在帶來先進的管理經驗、技術的同時,外資進入的積極作用更多通過充分競爭推動中國車險市場的服務升級,廣大消費者將成為最終受益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