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內地理財市場的“新兵”,短期理財基金亮相以來受到熱捧。不過基金業(yè)內專家提示,此類產品的規(guī)模和收益性波動較大,投資者宜理性看待。 自5月2日首只產品正式發(fā)行以來,短期理財債基迅速成為內地基金市場的熱門品種。數據顯示,截至8月31日,短短4個月間已有11只產品相繼成立,另有10余只正排隊待批。 理財債基緣何火爆?理財專家分析認為,商業(yè)銀行短期和超短期理財產品被“叫!敝,銀行一個月以下理財產品僅剩下7天通知存款和7天滾動型理財。與其高達5萬元的“門檻”和1.35%的年化收益率相比,短期理財債基顯然具備較強優(yōu)勢。另外,持續(xù)擴容的同時,理財債基的運作周期也趨于完善,令其能夠滿足投資者對流動性的多樣化需求。 不過基金業(yè)內專家提示,短期理財債基的規(guī)模和收益的波動性較大,投資者宜理性看待。 光大添天利基金經理韓愛麗表示,理財債基的規(guī)模受銀行理財分流影響明顯,另一方面,理財債基收益與SHIBOR掛鉤,對銀行間資金緊缺的敏感度極大。另外,短期理財債基的投資標的主要是銀行協議存款和短期債券。從資產配置比例來說,其收益率取決于銀行間流動性的緊缺程度。韓愛麗表示,經濟下行引發(fā)政策的放松,降準和降息都會使債基收益率走低。另外,經濟的不景氣使得融資方難以負擔過高的融資成本,也必然帶來理財債基投資回報率的降低。對此,投資者需有理性的認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