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國各地的春拍相繼落幕。不久前拍出3億元天價的定窯“美人枕”,盡管配上了熱釋光報告,依舊被眾多行家視為假拍、拍假,并成為了社會話題。其實,“美人枕”并非孤案,在交易額巨大的文物藝術品市場中,浮躁、投機心態(tài)越來越重,導致市場常常出現拍賣鬧劇,甚至還有價格過億元的假貨。
假,其實包含兩種情況,一是“拍假”,二是“假拍”!芭募佟保褪桥馁u贗品。比如曾經鬧得沸沸揚揚的2.2億元漢代玉凳等事件。針對“拍假”情況,只要拍賣行提高鑒定能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國外拍賣行如佳士得、蘇富比會采取嚴格手段防止“拍假”,通過技術手段、專家一票否決等多重手段來篩選掉贗品。
“假拍”則比“拍假”更為嚴重。以“美人枕”事件為例,這件拍品雖然拍出3.5億港元的天價,后來卻被曝光買家賣家均是同一家,甚至還有很多業(yè)內專家直言這件拍品絕對是贗品,使得這場天價拍賣變成一場鬧劇,后果就是炒作了市場,帶來了泡沫,造成了虛假繁榮和信用危機。
其實“美人枕”究竟是真是假還不是最重要的,更為重要的是藝術品拍賣市場的種種亂象是否能得到治理。拍賣業(yè)的“假拍”“拍假”問題如不能通過法律途徑和行業(yè)自律加以有效約束,必將對文物藝術品拍賣市場乃至文化產業(yè)的健康有序發(fā)展產生嚴重不良影響。因此,治理亂象不僅要從法律層面上進行約束,構建鑒定行業(yè)的誠信體系,更需要在拍賣業(yè)開展一場實實在在的“打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