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參加了近期發(fā)改委水價成本公開座談會的人士稱,國家發(fā)改委要推進水價成本公開化改革。地方物價部門持反對意見,因為水價中有很大比例成本不宜公開,如政府的一些不合理行政性收費,附加在水價中。(揚子晚報)
在人類日益面臨資源枯竭的威脅之時,引入市場機制,尋求水價的合理上漲,并不是不可以,但在水價成本未公開透明的情況下,水價上漲還能夠理直氣壯嗎?
一面不斷漲價,一面又不給予老百姓一本明白賬,很難說這樣的漲價能和民生利益相符合。如今物價部門跳出來說:水價成本不宜公開。這令人產生無限遐想,頗有“此地無銀三百兩”的意味,而公眾更加相信水費征收存在貓膩。
水價成本為什么不宜公開?公開成本咋就這么難?不可告人的因素反映出一些部門的“心虛”。不難想象,水價成本無非包括水資源費成本、污水處理成本以及自來水公司日常的運營費用等。然而自來水公司代表披露,有15項收費是不應該附加在水價的成本項目上的。自來水公司收取的水費中,地方政府的行政事業(yè)性收費占了不少比例。例如,本應由地方政府承擔的管網投資被轉嫁到了水價中,還有其他名目的行政性收費也附加其中。水價成了“香餑餑”,誰都想搶一口,成為眾多部門攤派費用的最佳對象。可畸高的水價成本最終還得由民眾來承擔。
在民眾以往的印象中,水價上漲,自來水公司自是最大的受益者,完全可以消化全部利潤,但漲價利潤如果由眾多部門共同分,恐怕也只是“杯水車薪”,而我們也終于明白,自來水公司虧損與水價上漲的矛盾究竟是怎么來的。
節(jié)約型社會中,水資源漲價在所難免?膳碌氖,以節(jié)約口號為掩飾,用各種名目亂收費。水價市場化的同時,水資源怎么能成為一些部門裹挾利益的工具?不公開水價成本,更是與民爭利的思維在作祟。要想公眾能夠接受水價改革,還是將“不宜公開”的水價成本拿出來曬曬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