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民幣匯率問題上,目前中國面臨兩難選擇
在人民幣匯率問題上,目前中國面臨兩難選擇:國際上面臨升值壓力,國內面臨貶值壓力,這種矛盾現象是如何發(fā)生的,今后又如何解決?這里從價格改革角度談點看法。
就國內情況而論,人民幣與美元的匯率不是低了而是已經偏高。這是因為,人民幣的國內價格基礎是低的,這種低主要包括勞動力價格低、資源價格低和環(huán)境價格低,按照國內的“三低”價格形成的人民幣匯率,應該比目前更低一些。鑒于此,要解決人民幣與美元的匯率問題、人民幣與歐元的匯率問題,應該分兩步走:第一步先解決國內價格的“三低”問題。第二步再解決中國與美國,中國與歐盟的貨幣關系問題。
價格改革可減緩人民幣匯率的內外雙重壓力,還可使更多實惠留在國內而不流往國外,是多得之事
價格改革正在成為匯率走出困境的關鍵所在。只有形成和匯率一致的國內價格體系,才能使匯率具有穩(wěn)定的國內基礎。為此,必須堅決推進新一輪的價格改革。
就國內而論,新一輪的價格改革既可減緩人民幣匯率壓力,又是人民幣匯率進一步合理化、科學化的必由之路。新一輪價格改革不同于以往的主要特點和任務是,集中力量解決廣義價格即生產要素價格問題。其中主要包括勞動力的價格(即工資)、資本的價格、貨幣的價格、能源的價格、資源的價格和環(huán)保的價格。這些價格是國內的基礎價格,當然它們又是人民幣匯率的基礎。這個過程中肯定會出現價格水平的上升,并進一步推動企業(yè)的產品成本上升,這就可以從根本上解決出口產品的所謂低價傾銷問題,與此相適應貿易順差將逐漸減少甚至消失。通過價格改革之路去減緩人民幣匯率的內外雙重壓力,還可以使更多實惠留在國內而不流往國外,這是多得之事。
應當指出,目前面臨的新一輪價格改革,即廣義價格改革已遲到多年,在20世紀九十年代初,狹義價格改革的任務基本完成以后,就應該迅速轉向廣義價格改革,當時有的價格研究著作就指明了這一點。當然,在客觀上上世紀九十年代的通貨膨脹和東亞金融危機拖了八九年的后腿,然而進入本世紀以后,中國出現了廣義價格改革的大好時機,在這個時期經濟高速發(fā)展,價格水平穩(wěn)定,甚至有所下降,國家財政狀況良好,國際收支良好,并有大量的結余,社會比較穩(wěn)定,就業(yè)形勢很好。這是我國價格改革的黃金時期,但是沒有抓住。所以現在應該把這個問題解決,要漸進式推進改革。
目前仍然處于價格改革的較好時期
目前,廣義價格改革是不是有可行性?有可行性。我國的宏觀經濟仍然處在高速發(fā)展時期,國家財政狀況良好,國際收支平衡有余,社會穩(wěn)定。目前仍然處于價格改革的較好時期,當前面臨的主要問題是通貨膨脹預期較強,企業(yè)消化能力較弱。對通貨膨脹問題要冷靜分析和應對,嚴格管理通貨膨脹預期,特別是投機。要給通貨膨脹率設置三條防線:一是該年政府設定的目標,二是三年期的利息率,三是城鄉(xiāng)居民收入增長速度。只要不超過這三條界限,廣義價格改革就可以順利進行。其次,要辯證地認識價格水平的升降問題,全世界近20年價格歷史表明,價格總水平呈現緩慢上升的趨勢,某個階段會有下降,但個別下降不能掩蓋總趨勢的上升。從市場經濟的本質來看,價格是潤滑劑,上下波動很自然,價格更不是越低越好,不是越下降越好,相反價格緩慢、溫和地上升并不是壞事兒,我國經濟發(fā)展速度在8%以上,人均收入增長在6%以上,即使價格上升2%、3%也不是壞事兒,更不可怕,是正常的。對價格的穩(wěn)步上升應該有正確的認識。
廣義價格改革的主要對象和主體涉及到政府和大中型企業(yè),對他們既好管又難管,應該統(tǒng)一規(guī)劃、分步實施、分工明確、責任到人、獎懲分明,價格改革的實質是經濟關系的大調整,肯定會遇到某些既得利益集團的抵制,對此要有充分準備。
最后強調一點,價格改革不是免費午餐,是要花錢的,錢從何而來呢?把GDP增長速度降至8%左右,把投資減下來的一部分錢用于價格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