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份的宏觀經濟數據,再次引發(fā)了外界對于中國經濟“硬著陸”的擔憂,筆者最近參加很多的研討會,對于未來的政策應對,建議放松政策、放松房地產調控的論調明顯比一季度多了很多。
面對4月份的數據,央行再次下調存款準備金率,似乎明確回應了上述的論調。面對全球不明朗的經濟前景,面對希臘政治危機引發(fā)的歐元崩潰的危險,有針對性的采取一些措施穩(wěn)定經濟是必要的。然而,任何過度的刺激政策,對于中國這么一個調整中的經濟體而言,對于一個決心調結構和轉變發(fā)展方式的經濟體而言,起碼是應該慎重的。
對于中國的宏觀政策而言,是保持政策的連續(xù)性,還是重拾寬松政策,避免經濟下滑,恐怕首先要回答的問題是:宏觀經濟的放緩究竟是處于正常的周期,還是超出了正常的預期,放松政策是否能夠遏制經濟下滑,放松政策會對正在進行的調整結構的努力造成什么負面影響?不考慮清楚這些問題,每每經濟增速放緩,就擰開水龍頭,中國經濟長期健康的危害是不可忽視的。
4月份的數據的確不好看,但2012年的全年僅僅過去了4個月,就輕言宏觀經濟一團糟糕,不僅不嚴肅,而且會有很大的誤導。基于此,筆者認為4月份的數據是不太好看,但還沒有到急于出臺新的政策刺激經濟的時候,如果貿然出手,正在進行的調整結構的重大戰(zhàn)略必然臨時停止,而今年承諾的各項改革措施以及房地產調控等也勢必要改弦更張,對于中國經濟的長期而言,顯然得不償失。
事實上,結合今年經濟增長目標,以及宏觀政策的主要取向,高層已經在刻意扭轉對于速度的過度關注。前四個月宏觀經濟數據和國際國內的大環(huán)境有很大關系。出口不景氣,和我們的第一貿易伙伴歐洲的危機緊密相關;建材等行業(yè)的不景氣,和過去幾年房地產過熱和目前采取的回歸常態(tài)的調控措施也有關系。在全球經濟放緩的情況下,中國經濟的表現是正常的。在這種情況下,打開貨幣的水龍頭唯一可以得到喘息的無疑是正處在調控關鍵期的房地產,導致房地產泡沫的再次反彈,以及地方再次亂上項目的沖動,而好不容易得到遏制的通脹也會卷土重來。
多年的事實證明,中國經濟目前最大的問題不是經濟增速慢了,而是各界對經濟增速的心理預期過高。過快的速度影響了結構調整的努力,影響了地方政府只會出臺短期的刺激增長而非良好產業(yè)結構的政策,也使得進出口數量大,但利潤非常微薄,付出的環(huán)境代價更是驚人。經濟增速下滑的確值得關注,但解決經濟下滑的辦法絕對不能再通過過去已經證明具有很大副作用的松貨幣的手段。
面對企業(yè)的困境,管理層應該面對現實,采取措施解決制約企業(yè)發(fā)展的長期的制度性問題,政策應該更多地考慮如何通過大規(guī)模的減稅減負,為中小企業(yè)解困;如何通過制度松綁,為民間投資找到出路;如何通過體制改革,降低整個經濟的制度成本;如何通過產業(yè)升級,提升在全球產業(yè)鏈利潤端的地位,而不是再次回歸“GDP思維”。漂亮的數據對于短期也許是天使,但對于中國經濟長期的健康,無疑是個魔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