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4月9日起,珠海暫停一切形式的戶口遷入。在暫停購房入戶外,諸如夫妻、父母、子女投靠入戶,大中專畢業(yè)生入戶,暫住人口入戶等所有戶籍遷入都暫時停止。(4月16日《南方都市報》)
無論暫停入戶的原因是什么,一個不能回避的問題是,政府因為外來人口的增加感到了財政支出的壓力。這種壓力也是其他地方在戶籍改革中所面臨的。許多地方已經意識到戶籍制度干預了人口、人才的自由流動,不利于資源的有效配置,但一些地方的戶籍改革僅是有限松動,一些地方更是走了回頭路。戶籍改革之所以如此艱難,一個最大的原因就是所謂的外來落戶人口稀釋了城鎮(zhèn)原有人口的福利,給財政施加了壓力。
如此看來,珠海的暫停落戶好似是不得已而為之:財政的蛋糕就這么大,分的人越多,每個人得到的分量也就越小,只好優(yōu)先保證城鎮(zhèn)原有人口的福利。但是,戶籍福利與流動權利真的是尖銳對立的嗎?
如果我們把視角縮小在公共財政有限而外來人口是負擔的層面,自然會作出肯定的判斷;而如果我們把外來人口也看成是納稅的群體,看成是城市的建設者,就會對這個問題作出否定的判斷。因為,從公共財政的貢獻程度上看,一個外來人口的付出并不一定比當地城鎮(zhèn)人口少。
我是一所高校的教師,我的戶籍并不在高校所在地,但我該交的個人所得稅并沒有少交,我該做的社會貢獻也沒有少做,我能接受我的福利要比當地城鎮(zhèn)人口差嗎?顯然不能。具體到珠海也是如此,如果外來人口的確已經給當地的發(fā)展作出了貢獻,而且通過納稅的渠道給當地的財政提供了來源,他們就應該成為社會福利的享用者,就應該擁有當地的戶籍。此時,所謂的公共財政緊張就不能成為理由。否則,人們會問,我的貢獻哪去了?
外來人口并不是只會瓜分福利蛋糕的負擔,他們同樣是做大福利蛋糕的一員。既然如此,城鎮(zhèn)就不應該以公共財政壓力為由,拒絕外來人口的流動,忽視外來人口的權利。
|